粥,也称糜,是把稻米、小米或豆类等粮食煮至稠糊。米汤是大米的精华,有补中益气,健脾养胃,调和五脏的功效,自古就是一道常用的食疗方。
因为太过普通,所以不受大家重视。实际上,名医大家,对粥的评价极高。
李时珍认为“粥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诀也”,陆游一诗“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”更是给予粥“成仙之法”的高评价。
夏天喝粥,最养孩子
粥能补益阴液、生发胃津,所以我们常说,喝粥最是养人。喝粥更是养孩子:
粥好消化
食物煮至熟烂,脾胃负担小。相比汤水,浓稠一些的粥更能促进肠胃蠕动,促进消化。
粥能够发挥食材的功效好消化,营养物质才会被吸收,用一些补益的食材药材一起熬粥,功效就能被发挥。
一岁内开始添加辅食的孩子,要给孩子健脾补气,熬食疗粥喝米汤不吃渣,就是比较好的方式。
大米:健脾养胃易消化
大米性平,味甘,归脾、胃经,能补中益气,健脾养胃,在历代中医典籍中又被奉为“五谷之长”。
《冯氏锦囊秘录》就提到大米:“自上古圣人树艺至今,不可一日无此也。禀土德之正,其味甘、淡,性平,无毒。虽专主脾胃,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,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固之而强健。”由此说明了大米健养脾胃的功效。
现在大米大多经过精磨,其实营养物质是有所流失的。像一些没有经过多次碾磨的,营养和功效会更佳。比如保留了黄色的米糠和胚芽,黄色入脾,健脾的功效更强。
目前家长多重视乳食和其它营养素的补充,忽视了主食的摄入,孩子反而多脾虚。
大米南瓜粥
:南瓜50克,大米30克,盐适量。
:
1、清洗大米,将米浸泡60分钟;
2、将南瓜切块,加盐搅拌均匀;
3、加入适量的清水,将胚芽米、南瓜和水加入锅中,大火煮开后小火焖煮,米粥粘稠软烂即可。
:健脾益气。
小米:健脾益肾、消积热
小米性平,味甘、咸,归肾、脾、胃经,能健脾养胃、和中益肾。
味甘色黄入脾胃经,味咸入肾经。小米乃五谷之首,既养先天之本——脾胃,又养后天之本——肾脏,成为养生保健之佳品。
中医认为,种子数量越多则能量越大,滋补力越强,而五谷中以小米最佳。所以,小米又有“脾之果”的美誉,最养脾胃。
●湿热天,可多喝小米粥
《本草纲目》:“(小米)养肾气,去脾胃中热,益气,陈者苦寒,治胃热消渴,利小便……解小麦毒,发热。治反胃热痢,煮粥食,益丹田,补虚损,开肠胃。”
小米有健脾、清热、利小便的功效,尤其适合湿热的孩子吃。在暑热夹湿的夏季,当孩子出现食欲下降、胃口不佳、有口气、大便黏、舌苔黄厚腻时,说明湿气入里化热,这时可以适当吃点小米清热,使热邪从小便走,起到祛湿热的作用。
●阴虚、盗汗、地图舌......小米最滋养
阴虚火旺的孩子经常会出现“上火”的症状,其实他们上的是“虚火”,小米既能清虚热,又能滋肾阴,适合阴虚的孩子用。
春夏孩子容易盗汗,或者生病高烧后有伤阴的表现,严重的会累及肾阴,那么就可用小米来滋阴生津,同时补气益肾。
此外,小米能健脾补气,最适合气阴两虚、经常出现地图舌的孩子。
益儿小米粥
:山楂5克,枳实5克,小米25克
做法:
1.将山楂、枳实洗净,放入纱袋中,扎紧口袋;
2.将小米洗干净,与纱袋一同放入锅中,加毫升水;
3.大火煮沸后小火煮20分钟,取出纱袋,继续煮小米软烂即成。
功效:健脾消食,补气益肾。
粳米:补气和中,固护中气
粳米不是东北大米或珍珠米,粳米有很强的养胃功效,属于食药材,可直接入药。
粳米性温,味甘,归脾、胃经,具有温中和胃,益气止泄的功效,又被称为“养胃生津第一米”,是这三种米当中健脾效果最好的,所以古人会用粳米入药。
用粳米熬粥会在上面会看到一层细腻粘稠的粥油,这层粥油最能滋补津液。夏季暑热,孩子在户外活动容易过汗伤津,吃点粳米粥能补津液。
粳米花生粥
:粳米50克,花生15克,山药15克。
:
1.将粳米淘洗干净,山药洗净、切块;
2.把花生、山药、粳米放入锅中,加水熬煮熟。
:养脾胃而补肺气。
要注意的是:食粥虽好,但却不能让孩子餐餐吃粥。特别是大一些的孩子。
粥属流食,在营养上与同等量的米饭相比要差一点,同时,粥不顶饱,孩子会很容易觉得饿。长此以往的餐餐吃粥,很容易导致营养不均。
除此之外,夏季炎热,冰粥虽然清凉解暑,却容易导致脾胃虚寒,并不适合让我们的孩子多吃。